我和秀水三十年
楊 珺
1993年我到秀水中專兼課,至今30年。30年來,在“辦優(yōu)、辦特、辦新”的辦學理念和“愛心、嚴管、優(yōu)出”的治校方針下,秀水學院的發(fā)展令人矚目!教學規(guī)模從當時的三個班級兩個專業(yè)到現在的三個校區(qū)幾十個專業(yè),專業(yè)教師從當時的幾名、幾十名到現在的幾百名……我為秀水的今天感到高興和自豪,同時也為我自己在秀水的成長感到高興和自豪!
起初,我到秀水兼課并沒有太多的想法:拿一份講課金,上完40分鐘的課。只是一次偶然與老院長的相遇,讓我有了“很多的想法”。
那還是在洪波校區(qū)。一天上午,我上完課剛下樓,陳善老院長迎面走來,滿臉微笑,一把握住我的手,熱情地說:楊珺老師你好!謝謝你來上課,謝謝你對民辦教育的支持!我先是一怔:她就是院長吧!出于禮貌,我趕緊說:不用謝不用謝,這是應該的。陳院長的手非常柔軟,眼神格外親切。握著手,看著她,一種被尊重的感動油然而生:我只是個兼課教師,院長都能記著我的名字,除了待人熱情,握手之中有對教師的尊重、對教育的重視!她把“兼課”贊譽為“對民辦教育的支持”,把兼課教師當做尊重的對象——這是怎樣的情懷啊!而我,身為一名人民教師,我的教育胸懷在哪里?我感到慚愧!
從這以后,我把“兼課”當作了我教書育人的一部分。
記得在藝術系兼課時,有一次,學生打架過分了,系領導郁建萍、周秀月老師準備請家長一起來校處理這件事,但雙方家長都不愿意“低頭”,不愿意來學校處理事情,都要求對方道歉。我知道后,主動向系領導提出通過家訪解決問題的思路。晚上,我和系領導一起來到學生家里,對家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:兩個孩子打架,沖動是主要因素。如果我們能坐下來,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是最好的辦法。否則,問題解決不了,孩子不能復學,豈不是損失更大嗎?兩個小時后,家長終于答應第二天來學校了。第二天,系領導告訴我,家長見面時,雙方家長都主動向對方表示了歉意,沒有醫(yī)藥費的糾結,也沒有“誰先動手”的糾結,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件事情。其實,在這件事情的處理過程中,我只是一個兼課教師,沒有加班補貼,沒有課時增加,但卻幫助了學生的進步和成長。我愿意!
2011年,我退休了。秀水人文系學前教育專業(yè)設置初期,我被陳院長“返聘”了。退休前,我在秀洲區(qū)教師進修學校工作。那時,我們學校除了教師進修外,還有三年制的幼師專業(yè)學生在校學習。我一直從事幼師專業(yè)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。退休時,我們學校工作重點轉移到全區(qū)教師的繼續(xù)教育管理上,幼師專業(yè)不再招生,但是從市場角度看,嘉興市對幼兒教師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。為了我一直熱愛的幼教事業(yè),我與老院長聊了這個想法:秀水正值學前教育專業(yè)初創(chuàng)時期,目前的幼教事業(yè)需要大量教師,我愿意來秀水,可以用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積累,在秀水這個平臺上,繼續(xù)為幼教事業(yè)奉獻余熱。
來到人文系,驚訝于系里的“三巨頭”——祝紅、張露、邱瑩瑩,我感到了責任與壓力!但是,一個學期后,三個小姑娘的工作熱情、專業(yè)能力、執(zhí)行能力和教師們的忠于職守、樂于奉獻,特別是學生們的勤奮好學,一起感動了我,極大地激發(fā)了我的工作熱情。于是,本著對教育的熱愛與責任,我和三位系領導一起為秀水學前教育的未來操心。我們坐下來,分析學前教育發(fā)展的可能性。我很欣賞這三位科班出生的系領導,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能達成共識。我們發(fā)現,當時嘉興學前教育面臨兩大難題:第一,幼兒園特別是優(yōu)質幼兒園太少,家長普遍感到幼兒“入園難”,擴建幼兒園勢在必行;第二,隨著幼兒園的擴建,幼兒教師缺口一定增大,幼教隊伍的擴充勢在必行。于是,我們堅定了辦好學前教育的信心。
但當時,學校教學的硬件軟件都明顯不足,生源質量又是個棘手問題。要辦好這個專業(yè),就像“礱糠搓繩”��!但既然方向明確,信心已有,那么,擼起袖子努力干就是。
怎么干呢?
首先,我們調整學前教育專業(yè)的課程設置。受當時條件的限制,我們面臨師資不足和功能性教室缺乏兩大難題。如音樂、舞蹈、鋼琴、美術課幾乎沒有條件開設。2010年開始,學校逐步改善了硬件設施,陸續(xù)設置了舞蹈房、琴房、畫室等,為學前教育的長足發(fā)展打下了基礎。至于師資問題,一方面,我求助于曾經的同事、朋友及已經在幼兒園管理崗位上的學生,通過他們的“兼課”解決師資問題;另一方面,要求專業(yè)教師在助力學生成長的同時,努力地成長自我。在這期間,我自感工作是認真的。我與老師們一起聽課評課、修改教案,寫論文做課題,為學前教育專業(yè)的發(fā)展努力工作!
其次,我們在關注學生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,強化學生的技能學習與發(fā)展。教學硬件可以靠學校解決,但學生的專業(yè)技能必須靠我們來保證。如果沒有專業(yè)技能,如何保證學生“進得來,出得去”?如何提高學生適應幼教崗位的能力?如何使學前教育專業(yè)呈現良性發(fā)展態(tài)勢?那么,“學得好”是關鍵。我們開始借助于每年一次的“嘉興市職業(yè)學校學前教育專業(yè)技能節(jié)”,強化學生的音樂、舞蹈、鋼琴、美術等課程的學習與訓練,促使學生提高專業(yè)技能水平,終于走過了從與獎牌無緣到拿下金牌的成長歷程;在系里開展了每年一次的“迎新晚會”“畢業(yè)匯報作品展”和“畢業(yè)匯報文藝演出”等活動,鼓勵學生們“上臺亮相”展示自己;開設“全國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”培訓,強化學生的聽話說話訓練,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,讓學生具備適應幼教崗位的綜合能力。綜合能力的提高,直接改變了學生的就業(yè)狀況。我們的畢業(yè)生去幼兒園應聘,從“不受待見”變成了“熱烈歡迎”。畢業(yè)生就業(yè)狀況的改變,又推動了學前教育專業(yè)生源質量的提高。
第三,我們重視學生的見習實習安排。我認為,學生的見習與實習,對學生今后踏上工作崗位,奠定專業(yè)發(fā)展基礎至關重要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見習實習任務,我們制定《秀水中專學前教育見實習守則》,規(guī)范學生們在見實習期間的言行舉止;編印《秀水中專學前教育見實習手冊》,呈現學生們見實習期間的表現;提出見實習期間的教師下園聽課要求,及時掌握學生們的見實習情況;通過“陽光使者群”,加強學校與幼兒園的聯系。這些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見實習工作的有效性,增強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(yè)對社會的影響力。
我對學生見實習工作是很重視的。我曾向三位系領導提議:在學生見實習期間,學校要安排老師下園,走訪每一所幼兒園,面見每一位實習生。這樣做,既可以了解學生情況,又可以了解幼兒園對畢業(yè)生的要求。很快的,系教務處在教師課時量很重的情況下,安排教師下園。在學生見實習期間,每次下園,我都認真聽學生試教、與學生座談、向指導老師了解學生情況,并且做好筆記,返校后完善教育教學。通過這樣的下園,我們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,有效地改進了專業(yè)教學的不足,提高了畢業(yè)生的綜合能力和走上幼教工作崗位后的適應能力。
2011年,我們還通過對學生見實習有效性的研究,完成了《提高幼師生區(qū)域活動見習有效性的實踐研究》的市級規(guī)劃課題。后經修改完善,2014年,發(fā)表在省級刊物《新課程》(總第299期)中旬刊上。
再者,如何讓學生在“進得來、學得好”的前提下“出得去”呢?剛開始,我們的畢業(yè)生確實不受幼兒園歡迎。兩個原因:一是當時職校招生很難,生源質量得不到保證,社會對職校畢業(yè)生有看法;二是當時社會普遍認為,職業(yè)學校教學質量不能與普通學校相比。因此,幼教隊伍不歡迎職業(yè)學校畢業(yè)生的加入。社會的偏見,限制了人們的認識。我們覺得,要讓我們的畢業(yè)生“出得去”,改變“不受待見”的現狀,除了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外,還要讓幼兒園了解我們,認識我們,改變社會對我們的偏見。于是,我們在QQ上建立了由幼兒園管理人員加入的“陽光使者群”,加強我們與幼兒園的聯系;請園長到學校給我們的學生上課,讓幼兒園近距離地了解我們的教育教學狀況;召開園長會議,聽取我們對學生專業(yè)學習情況的介紹;請園長觀看我們的畢業(yè)匯報演出,來校為活動當評委,讓幼兒園了解秀水的今天。這些措施非常有效,我們的畢業(yè)生順利地走出了學校,走上了幼教崗位。
十多年來,人文系學前教育專業(yè)的發(fā)展有目共睹。如今的學前教育專業(yè),錄取分數線在秀水中專一直居前;班級從幾個發(fā)展到20多個;幼兒園實習基地10多個,“陽光使者群”在線50多人;畢業(yè)生遍布嘉興大市近30所幼兒園;專業(yè)發(fā)展越來越顯示出良性態(tài)勢。在這10多年間,我從一名兼課教師到一名“返聘人員”,做了自己喜歡做且應該做的事。在人文系的發(fā)展過程中,“三個小姑娘”才是功不可沒!
三十年彈指之間。秀水的發(fā)展令人驚嘆!回首來路,自是喜歡;展望前程,初心不忘。我感謝三尺講臺,感謝老院長,感謝秀水學院,感謝人文系的祝紅、張露、邱瑩瑩“三位小姑娘”,是她們讓我對教師職業(yè)愛到極致!如今,秀水還在向前,人文系還在向前,我也要繼續(xù)向前!